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電力工程行業未來會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呢?下面不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電力工程行業的當下的發展現狀以及為您分析電力系統的發展趨勢吧。
電力系統是我們生產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起點和條件。然而,隨著國民經濟水平和人口的不斷提高,資源問題日益突出。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快速增長,使得中國能源緊缺。中國的煤炭和石油消費量居前列,但其總產量低于總消費量。根據目前一次能源開采和消耗的綜合分析,BP 2016年《能源統計年鑒》預測,中國的煤炭只能開采33年,資源越來越有限,但中國的煤炭產量在資源、技術、環境和安全方面已經大大超過了其極限能力。
中國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仍然以煤炭為主,頻繁的煤炭開采活動造成的煤礦事故、地下水破壞、植被破壞等現象也影響了煤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煤炭開采、加工、轉化和利用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氣、廢渣和廢水,嚴重污染環境。在中部和東部地區,連續多日頻繁出現區域性重污染霾天氣。
綜上所述,電力體制需要改革,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的變化,通過科技創新促進電力工業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要達到國民經濟的電力需求,開發新能源,緩解消費壓力和環境污染。
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的肺炎嚴重影響了國民經濟和生活,社會用電量也將隨之變化。發電企業除了要滿足疫情期間的供電需求外,還要充分發揮應急節電的社會責任,同時要思考如何滿足企業復工后的持續用電,為疫情后的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一、中國電力工業產業鏈
能源局將電力系統分為發電、輸電、配電、銷售和消費五個環節。電力工業的概念涵蓋了發電、輸電、配電和供電四個項目。具體而言,電力行業通過相應的發電設備將各種類型的一次能源轉換成電能,然后通過輸配電網絡將電能從電廠傳輸到用戶,為用戶提供不同電壓等級和不同可靠性標準的電能。
根據統計局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電力行業包括發電和供電,發電行業可細分為火力發電(火電)、水力發電(水電)、核電(核電)和其他發電(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等)。).
按使用的燃料來說,火力發電主要包括燃煤發電、燃油發電和燃氣發電。
水電是指通過建設水電站、水利樞紐、航運樞紐和水電樞紐等工程,將水能轉化為電能的生產活動。
核電是指將核反應堆中重核裂變釋放的熱能轉化為電能的生產活動。
供電行業是指電網向用戶銷售的電能的輸送和分配。
二、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基本現狀
根據統計局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中國電力發展的基本特征是供需平衡、火力發電、發電裝機容量增長放緩、用電量穩定增長、跨區域輸電規模不斷擴大。
1.全國電力供需基本平衡
根據統計局的統計,我國電力供需形勢基本平衡。2019年全國發電量732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7%,全社會用電量722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2020年1-3月,全國發電量15822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8%,全社會用電量1569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6.5%。
2.火力發電仍然是主要的發電方式
從發電方式來看,目前我國仍以火力發電為主。根據中國電力協會數據,2020年1-3月,全國火電發電量11747億千瓦時,占74.24%;水力發電1963億千瓦時,占12.41%;核電發電量780億千瓦時,占4.93%;風力發電1149億千瓦時,占7.26%。
3.發電裝機容量增速放緩
據能源局統計,2015-2019年期間,我國發電裝機容量持續增長,近年來增速放緩。2019年,中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01066萬千瓦,同比增長5.8%。2020年1-3月,全國新增發電機裝機容量1356萬千瓦,截至2020年3月底,全國發電機裝機容量達到202422萬千瓦。
4.全社會用電量保持穩定增長
2019年,..產業用電量780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5%。第二產業用電量4.94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3.1%。第三產業用電量1.19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9.5%。城鄉居民用電量1.02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7%。2020年1-3月,二三產業用電量下降。但隨著國內疫情的逐步控制,各行業企業加快復工生產,疫情對用電的影響明顯減弱。3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4.2%,比2月份窄5.9個百分點。
5.跨區域電力傳輸持續增長
中國的能源資源和負荷中心呈現出非常不平衡的分布特征。能源總體分布多在西部,少在東部,多在北部,少在南部,而電力需求中心長期位于東部和中部地區。據中國電力協會統計,2020年1-3月,全國跨區輸電完成1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8%,跨省輸電總量2845億千瓦時,同比下降5.2%,主要是云南、四川水電發電量減少,外部輸電減少。
三、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此前,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在市場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為電力行業持續優良發展奠定了一定基礎。目前,電力體制改革正處于不斷深化的階段。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和新冠肺炎肺炎疫情的影響,國內外經濟增長預期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調,電力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電力行業的發展也將迎來一些新的機遇和挑戰。
1.中國電力工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一)電力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市場有序開放
新形勢下,在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推進價格機制改革方面做出了重大決策和部署。比如建立電網企業成本價格監管體系框架,在“管中”環節為電力體制改革打下堅實基礎;放開發電和用電計劃,推動電力行業管理手段從“計劃”向“市場”轉變;防范和化解燃煤發電產能過剩風險,加快燃煤發電企業重組整合步伐,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推進跨省跨地區輸電價格改革,推動建立獨立的輸配電價格體系,在更大范圍內促進包括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在內的電力資源自由流通;管理電力需求側,推進“配電服”改革,促進可再生能源消費。
(2)供電結構繼續優化,新能源比重繼續提高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可再生能源被賦予了節能減排、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和大氣污染防治等新的使命。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列入“藍天防御行動”,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升到更高水平,在能源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據中國電力協會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為8.4億千瓦,占總裝機容量的41.9%。預計綠色低碳電力發展趨勢將持續,到2020年底,這一比例將提高到45.3%左右。
(3)降低一般工商電價,減輕實體企業負擔
發改委發布的《關于降低一般工商電價有關事項的通知》對降低企業能耗成本和一般工商電價提出了新的要求,決定分批實施降價措施,落實一般工商電價平均下調10%的目標要求,進一步優化經營環境。降低電價的主要目的是減輕工業負擔,提高工業部門的盈利能力,從而刺激對制造業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并使在外貿環境的挑戰下經濟穩定增長。
2.中國電力工業發展中的不利因素
(1)電力改革進入深水區,市場化建設難度加大
隨著電力改革推進,成績顯著,電力改革將逐步進入深水區,市場化建設難度進一步加大。..,在各種試點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協調困難、規則不規范,各地的市場準入標準各不相同。二是市場交易體系不全,品種不全,信息不對稱,制約了清潔能源跨區域貿易,無法實現市場對資源的優化配置。第三,目前電價仍以計劃調節為主,缺乏市場化導向機制,電價體系有待提高。第四,由于缺乏支持增量配電試點的政策規劃,配電存量和增量難以劃分,投資效益不確定,安全運行風險增加。
(2)電力系統的改造升級,安全運行亟待保障
隨著我國電力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轉型升級,大電網不斷延伸,電壓等級不斷提高,大容量、高參數發電機組不斷增多,新能源發電大規模并網,電力系統形態和運行特征日益復雜,特別是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帶來的非傳統隱患不斷增加, 這對系統的支持能力、轉移能力和調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給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3)環保要求越來越嚴格,火電企業成本不斷增加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的實施,環境保護稅的應納稅額增加了。許多省份出臺了要求更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部分地區新增了煙塵控制、全封閉煤場等要求,加大了企業環保改造的負擔?;鹆Πl電行業是我國..批實施排放許可管理的行業,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應增加了火力發電企業的成本。
四、產業鏈上游分析及趨勢
1.火力發電的發展正在放緩
注重節能減排和成本控制
目前火電在我國供電結構中占很大比重,2019年為70%;其次是水電,2019年占16%;核電和其他電力分別占5%和9%。雖然水電和核電的比重有所增加,但仍占相對較小的比重,一次能源消費結構變化不大。
2015年至2019年,全國電力行業整體增速放緩。其中水電和火電增速明顯下降,核電增速平穩。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推動火電企業供方改革,產業轉型升級逐步淘汰落后產能,電力發展重點是調整供電結構和技術升級。
在環境保護方面,開始將火電行業的環保政策重點轉移到燃煤電廠的超低排放上。根據《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氣候變化計劃(2014-2020年)》、《煤電節能減排升級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和《2015年12月燃煤電廠超低排放節能改造工作計劃綜合實施方案》,到2020年,所有都將實現轉型。
綜上所述,隨著供電側改革的深化和綠色發展轉型的迫切需要,未來火電的增長空間將繼續被壓縮。
2.水電資源開發基本完成
開發成本上升
行業發展空間被壓縮
可再生資源包括水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它們具有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特點,其中水電是一種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015年水電裝機容量超過3000億瓦,占全國發電機裝機容量的19.4%。中國水資源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大中型河流:長江、金沙江、大渡河、烏江、黃河、怒江干流可開發裝機容量占總量的60%。中國水資源總量、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居前列,并與許多地方建立了水電規劃、建設和投資方面的長期合作關系,以促進水電的發展。然而,由于水電資源的開采和水電開發成本的逐年上升,水電裝機容量增速放緩,行業周期進入發展或成熟階段。
3.核能迎來發展機遇
國內電力供需結構調整,傳統火電已增容,水電高速增長期已過。在一些地區,用電高峰期間供應緊張。核電是當前政治經濟形勢下電力行業大規?;A設施政策的良好起點之一。同時,核電技術作為一種技術成熟的清潔能源,與傳統電力相比,可以有效減少工業污染排放。
中國是少數幾個擁有相對完整核工業體系的之一。壓水堆核電站的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等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一些能力,為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截至2019年,中國已運行核電機組47臺,總裝機容量4874萬千瓦,居第三位。從2015年到2019年,CAGR的核電發電量為15%,遠遠超過CAGR總發電量的7%。但與《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規劃的2020年5800萬千瓦目標仍有一定差距,增長空間巨大。
4.產業鏈中游分析及趨勢
電網設備智能化是大勢所趨
電網包括三個單元:變配電。它的任務是傳輸和分配電能,改變電壓。電網連接能源生產和消費,是能源轉換和利用的樞紐和基礎平臺,在適應和引導電氣化進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從能源生產方面來看,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客觀上需要大幅度提高電網大規模、遠距離優化資源配置的能力。
從終端消費來看,隨著各種能源利用方式的蓬勃發展,如電動汽車、電加熱、電加熱、冷熱電聯產、分布式能源系統等。,對電網安全穩定控制能力、靈活性和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國電網行業屬于寡頭壟斷行業,電網和南方電網的輸電線路占比超過90%。其中電網負責26個省市,南方電網負責5個省的電網運行。電網占中國輸電線路長度的77%,南方電網占輸電線路總長度的17%,其余6%的輸電線路為小電網所有。
雖然社會用電量逐年增加,但電網收入和凈利潤的增長率卻在下降。2018年,利潤增長率和凈資產收益率分別比上年下降14.3%和0.95%。2015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鐘發[2015]9號)》——《電力改革9號文件》的核心內容是“控制中間,放開兩頭”,使傳統的賺取購電差價的商業盈利模式轉變為成本價加跨網費收入,壓縮電網企業的利潤空間。
5.產業鏈下游分析及趨勢
用電量已進入中速增長階段
2015-2019年,全國電力行業整體增速放緩,電力消費行業進入中速增長階段。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7225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5%,增速比上年下降4個百分點。
發電大部分用于第二產業,其中鋼鐵化工、非金屬礦產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占工業用電的相當一部分,因此工業的發展直接影響用電的趨勢和分布。
近10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也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是日益突出的能源安全問題。過度開采石油和煤炭導致不穩定的能源節約。
發展清潔能源的必要性迫在眉睫。發展新能源可以改善能源結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降低能源對外依存度,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2015年之前,政策主要是消除火電產能過剩,降低火電市場份額,引導清潔能源發展,特別是核電向替代能源轉化。由于大部分水電已經開發,未來開發成本會越來越高,核電具有不受季節影響、污染少的優勢,是能源發展的戰略選擇。
智能電網允許大規模間接接入電力,解決了清潔能源接入電網的關鍵問題,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配合“互聯網+”智能能源行動計劃,加快靈活交流輸電,加快研發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網運行控制技術、主動配電技術、能源綜合利用系統、儲能管理控制系統和智能電網大數據應用技術等。,實現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的突破,促進智能電網上下游產業鏈健康快速發展。
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同時也推動著電力工程行業創新和健康發展,相輔相成,未來,電力能源將更加綠色環保!